四、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種養業協調發展
(十三)大力推廣輪作和間作套作。支持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促進種地養地結合。重點在東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花生)輪作,在黃淮海地區推廣玉米/花生(大豆)間作套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雙季稻—綠肥或水稻—油菜種植,在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間作套作,在西北地區推廣玉米/馬鈴薯(大豆)輪作。
(十四)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面向市場需求,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開展優質飼草料種植推廣補貼試點,引導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提高種植比較效益。加大對糧食作物改種飼草料作物的扶持力度,支持在干旱地區、高寒高緯度玉米種植區域和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南方石漠化地區率先開展試點。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環境消納能力,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示范。發展現代漁業,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示范,推廣稻漁共生、魚菜共生等綜合種養技術新模式。
(十五)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針對居民膳食結構和營養需求變化,促進安全、綠色畜產品生產。分區域開展現代草食畜牧業發展試點試驗,在種養結構調整、適度規模經營培育、金融信貸支持、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完善等方面開展先行探索。大力推進草食家畜標準化規模養殖,突出抓好疫病防控,加快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模式,重點支持生態循環畜牧業發展,引導形成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的新型產業結構。實施牛羊養殖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
五、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十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農田灌排設施,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進新建灌區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分區開展節水農業示范,改善田間節水設施設備,積極推廣抗旱節水品種和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深耕深松、循環水養殖等技術。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合理調整農業水價,建立精準補貼機制。開展漁業資源環境調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統籌推進流域水生態保護與治理,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支持力度,開展太湖、洱海、巢湖、洞庭湖和三峽庫區等湖庫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
(十七)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堅持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擴大配方肥使用范圍,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向農民提供配方施肥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配方肥。探索實施有機肥和化肥合理配比計劃,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支持發展高效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有機肥施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管理,強化源頭治理,規范農民使用農藥的行為。全面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建立高毒農藥可追溯體系。開展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試點,加大高效大中型藥械補貼力度,推行精準施藥和科學用藥。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農民使用農藥提供指導和服務。
(十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啟動實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廣畜禽規模化養殖、沼氣生產、農家肥積造一體化發展模式,支持規模化養殖場(區)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配套建設畜禽糞污治理設施;推進農村沼氣工程轉型升級,開展規模化生物天然氣生產試點;引導和鼓勵農民利用畜禽糞便積造農家肥。支持秸稈收集機械還田、青黃貯飼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術示范,加快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擴大旱作農業技術應用,支持使用加厚或可降解農膜;開展區域性殘膜回收與綜合利用,扶持建設一批廢舊農膜回收加工網點,鼓勵企業回收廢舊農膜。加快可降解農膜研發和應用。加快建成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理系統。
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和勞動者素質
(十九)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深入推進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創新效率。推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按程序啟動農業領域重點科研項目,加強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著力突破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激勵機制。建設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加快科技進村入戶,讓農民掌握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
(二十)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在總結完善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健全種業科技資源、人才向企業流動機制,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國家財政科研經費加大用于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逐步減少用于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商業化育種的投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國家種質資源體系、植物新品種測試體系和品種區域試驗體系建設,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力度,完善植物品種數據庫。實施糧食作物制種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積極推進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區域級育種制種基地。
(二十一)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適當擴大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開展糧棉油糖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構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發支持政策,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工程、生物、信息、環境等技術集成應用。探索完善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實施辦法。
(二十二)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農業服務平臺,加強產銷銜接。推廣成熟可復制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發展精準化生產方式。大力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加快推進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質量安全追溯等領域物聯網示范應用。加強糧食儲運監管領域物聯網建設。支持研發推廣一批實用信息技術和產品,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強化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提升農業生產要素、資源環境、供給需求、成本收益等監測預警水平,推進農業大數據應用,完善農業信息發布制度。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研究制定農業信息化扶持政策。加快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
(二十三)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進農民繼續教育工程。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條件能力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團化辦學,促進學歷、技能和創業培養相互銜接。鼓勵進城農民工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等人員返鄉創業,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
七、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二十四)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健全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快制修訂農獸藥殘留標準,制定推廣一批簡明易懂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產,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積極推行減量化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規范生產行為,控制農獸藥殘留,凈化產地環境。
(二十五)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加強政策引導,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開展農業品牌塑造培育、推介營銷和社會宣傳,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的農業品牌,提升增值空間。鼓勵企業在國際市場注冊商標,加大商標海外保護和品牌培育力度。發揮有關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
(二十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探索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模式。依法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打擊各類非法添加行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優先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試點范圍,探索建立產地質量證明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體系,促進各類追溯平臺互聯互通和監管信息共享。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強化產地安全管理。支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建立運行長效機制。加強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改善農業綜合執法條件,穩定增加經費支持。
八、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二十七)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點區域的農業合作,帶動農業裝備、生產資料等優勢產能對外合作。健全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的同時,研究農業對外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積極引導外商投資現代農業。
(二十八)加強農產品貿易調控。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健全農產品進口調控機制,完善重要農產品國營貿易和關稅配額管理,把握好進口規模、節奏,合理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加快構建全球重要農產品監測、預警和分析體系,建設基礎數據平臺,建立中長期預測模型和分級預警與響應機制。
九、強化組織領導
(二十九)落實地方責任。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提高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要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自覺性,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切實把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要按照本意見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三十)加強部門協作。農業部要強化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的組織指導,密切跟蹤工作進展,及時總結和推廣經驗。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扶持。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要積極落實金融支持政策。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商務部、質檢總局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國務院辦公廳
2015年7月30日
版權所有: 廣州市普粵財稅咨詢有限公司 粵ICP備-01010010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63號富星商貿大廈東塔15樓KL單元 郵政編碼: 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