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化標準監督。
建立標準分類監督機制。健全以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為主要形式的強制性標準監督機制,強化依據標準監管,保證強制性標準得到嚴格執行。建立完善標準符合性檢測、監督抽查、認證等推薦性標準監督機制,強化推薦性標準制定主體的實施責任。建立以團體自律和政府必要規范為主要形式的團體標準監督機制,發揮市場對團體標準的優勝劣汰作用。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的監督機制,保障公開內容真實有效,符合強制性標準要求。
建立標準實施的監督和評估制度。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組織開展重要標準實施情況監督檢查,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各地區、各部門組織開展重要行業、地方標準實施情況監督檢查和評估。完善標準實施信息反饋渠道,強化對反饋信息的分類處理。
加強標準實施的社會監督。進一步暢通標準化投訴舉報渠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和消費者對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作用。加強標準化社會教育,強化標準意識,調動社會公眾積極性,共同監督標準實施。
(四)提升標準化服務能力。
建立完善標準化服務體系。拓展標準研發服務,開展標準技術內容和編制方法咨詢,為企業制定標準提供國內外相關標準分析研究、關鍵技術指標試驗驗證等專業化服務,提高其標準的質量和水平。提供標準實施咨詢服務,為企業實施標準提供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指導企業正確、有效執行標準。完善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與相關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對接機制,暢通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渠道,幫助企業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提升企業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幫助出口型企業了解貿易對象國技術標準體系,促進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強中小微企業標準化能力建設服務,協助企業建立標準化組織架構和制度體系、制定標準化發展策略、建設企業標準體系、培養標準化人才,更好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
加快培育標準化服務機構。支持各級各類標準化科研機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歸口單位、標準出版發行機構等加強標準化服務能力建設。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標準化服務機構發展。引導有能力的社會組織參與標準化服務。
(五)加強國際標準化工作。
積極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充分發揮我國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常任理事國、技術管理機構常任成員等作用,全面謀劃和參與國際標準化戰略、政策和規則的制定修改,提升我國對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貢獻度和影響力。鼓勵、支持我國專家和機構擔任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職務和承擔秘書處工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相關方協同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工作機制,培育、發展和推動我國優勢、特色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服務我國企業和產業走出去。吸納各方力量,加強標準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加大國際標準跟蹤、評估力度,加快轉化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標準。加強口岸貿易便利化標準研制。服務高標準自貿區建設,運用標準化手段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深化標準化國際合作。積極發揮標準化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服務支撐作用,促進沿線國家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深化與歐盟國家、美國、俄羅斯等在經貿、科技合作框架內的標準化合作機制。推進太平洋地區、東盟、東北亞等區域標準化合作,服務亞太經濟一體化。探索建立金磚國家標準化合作新機制。加大與非洲、拉美等地區標準化合作力度。
(六)夯實標準化工作基礎。
加強標準化人才培養。推進標準化學科建設,支持更多高校、研究機構開設標準化課程和開展學歷教育,設立標準化專業學位,推動標準化普及教育。加大國際標準化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加強標準化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培養和企業標準化人員培訓,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標準化人才需求。
加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優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體系結構,加強跨領域、綜合性聯合工作組建設。增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構成的廣泛性、代表性,廣泛吸納行業、地方和產業聯盟代表,鼓勵消費者參與,促進軍、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之間相互吸納對方委員。利用信息化手段規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運行,嚴格委員投票表決制度。建立完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考核評價和獎懲退出機制。
加強標準化科研機構建設。支持各類標準化科研機構開展標準化理論、方法、規劃、政策研究,提升標準化科研水平。支持符合條件的標準化科研機構承擔科技計劃和標準化科研項目。加快標準化科研機構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提升服務產業和企業能力,鼓勵標準化科研人員與企業技術人員相互交流。加強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協同發展,逐步夯實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支撐產業發展、行業管理和社會治理。加強各級標準館建設。
加強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各類標準化信息資源,建立全國標準信息網絡平臺,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標準化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加強民用標準化信息平臺與軍用標準化信息平臺之間的共享合作、互聯互通,全面提升標準化信息服務能力。
三、重點領域
(一)加強經濟建設標準化,支撐轉型升級。
以統一市場規則、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著力點,加快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標準化體系建設,完善工業領域標準體系,加強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制定及試點示范,推進服務業與工業、農業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強化標準實施,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著重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加大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力度,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發展規劃》實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提升。
專欄1 農業農村標準化重點
農業
制定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種業發展、農業安全種植和健康養殖、農獸藥殘留限量及檢測、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規范、產地環境評價等領域標準,以及動植物疫病預測診治、農業轉基因安全評價、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重要標準。繼續完善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分級標準,以及纖維檢驗技術標準。推動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繼續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程度。
林業
制修訂林木種苗、新品種培育、森林病蟲害和有害生物防治、林產品、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生物質能源、森林功能與質量、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機械、林業信息化等領域標準。研制森林用材林、經營模式規范、撫育效益評價等標準。制定林地質量評價、林地保護利用、經濟林評價、速生豐產林評價、林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綜合利用等重要標準,保障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利
制定和實施農田水利、水文、中小河流治理、灌區改造、農村水電、防汛抗旱減災等標準,研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水源戰略儲備工程等配套標準,提高我國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
糧食
制修訂和實施糧油產品質量、糧油收購、糧油儲運、糧油加工、糧油追溯、糧油檢測、品種品質評判等領域標準,研制糧油質量安全控制、儀器化檢驗、現代倉儲流通、節糧減損、糧油副產品綜合利用、糧油加工機械等標準,健全我國糧食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
開展農資供應、農業生產、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質量追溯、農產品流通、農業信息化、農業金融、農業經營等領域的管理、運行、維護、服務及評價等標準的制修訂,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美麗鄉村建設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標準的制修訂,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
版權所有: 廣州市普粵財稅咨詢有限公司 粵ICP備-010100101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163號富星商貿大廈東塔15樓KL單元 郵政編碼: 510620